第08章 基督教界的“唯灵论”
- 《招魂术》
- 2020-12-28
- 1354
Spiritualism
招魂术
作者:E.J 瓦格纳
翻译:葛明娥 校对:慕义生
此书最初连载于1887.10.24-1888.4.20的《时兆》期刊
第八章 基督教界的“唯灵论”
绝大多数自称为基督徒的人,被归到“唯灵论”之旗下的时间不远了,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说了一句极其夸张的话,但我们将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所谓的正统教会,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已经成熟到足以被“唯灵论”收割的地步,只等这个理论再披上一点天国的外衣,就可以被收割了。为了证明这一论断,我们将只引用那些被授权的代表教会发言之人的话。
首先,让我们牢记,对于世上几乎所有的基督教派来说,灵魂生而不朽的教义已经成为其信仰的基本点;我们已经证明,这一教义是“唯灵论”的基石,相信灵魂“生而不朽”的人,在逻辑上就会倾向于接受异教中一切由“唯灵论”而来的,变幻莫测的可憎之物。唯灵论月刊《世界先进思想》(World’s Advance Thought)的一位作家在谈到唯灵论现象时,说:
“我能理解为什么唯物主义者(无神论主义者)无法相信,存在如此惊人的永生证据的可能性;但是,当基督徒证明其信仰的根基主张、以及最容易相信的所有其他主张时,为什么他们要质疑这一永生的证据呢?对此,我不能理解。”
也就是说,这们唯灵论作家,他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些根本不相信永生的人不受唯灵论,但是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相信所有人的灵魂都“生而不朽”的基督徒,会拒绝接受用以证明这一点的证据?但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大多数的基督徒,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对“唯灵论”持怀疑态度。
一位作家在《新思想》(New Thought)上发表的题为“谁是灵性主义者?”的文章中,说:
“事实上,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体系中,在地球上的所有人中,都可以找到唯灵论者。正统基督徒,和所谓的异端基督徒,有神论者和自然神论者,都根据“唯灵论”的事实证据,接受了唯灵论。成千上万相信有位格这上帝的人,以及相信希伯文的基督教圣经为神圣启示的人,和那些否认二者的人一样,都是真正的“唯灵论”者……”
成千上万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离开他们的教会,以便于始终如一地倡导所谓的“灵性哲学”。若不是因为一些在我们的行列中以作家或演说家的身份而受人关注的人,对教会、特别是对所有基督教通灵者的大规模谴责,许多人会更积极地拥抱唯灵论。
从下面的事就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看出,这并非仇敌想要毁谤众教会的虚妄之辞。我们先从自称是基督徒的最大群体——天主教徒开始。当卡佩尔主教——罗马宣传的著名代理人——有时是教皇庇护九世的神父。一次在加利福尼亚讲课时,和一位名叫G.P.科尔比(G. P. Colby)的唯灵论进行了一番讨论。科尔比阐述了唯灵论的信仰,并指控卡佩尔歪曲事实。以下是《纪事报》(1885年9月7日)对卡佩尔主教回复的部分记录:
“卡佩尔主教严肃地接受了科尔比先生的主要陈述。他起初表示惊讶,因为后者在回答他的问题之前,没有先弄清他说了些什么。许多被认为是他说的话,只不过是对他真实话语的拙劣模仿。他相信永生。不然,天主教会一刻也不会容忍他在她的怀抱里。天主教徒认为,自己每天都与天使和圣徒交流。但天使和圣徒都是灵。对天主教徒来说,灵界就像煤气灯的光一样清晰。他们在守护天使的陪伴下走在街上。在他们看来,死者是围绕着上帝宝座的无形体的灵魂。他们向这些灵祈祷,也向圣徒和天使祈祷。说他们没有与灵界沟通,就违背了天主教教会历史的全部证据。卡佩尔主教否认他曾表示不相信招魂术。他只是把所有的生物现象都排除在可能的超自然现象之外。除此之外,唯灵论只是对天主教教义的一种曲解,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世界上。”
我们发现,根据天主教重要代表的证词,天主教会完全是唯灵论者。但我们应当知道,即便没有这个见证,天主教会为死者祈祷,向死者祈祷,以及供奉并崇拜“圣徒”的行为,都是“天主教完全是唯灵论”这一事实的充分证据。伯纳德·奥莱利博士(Bernard O’Reilly)在他的《教皇利奥十三世传记》(Life of Pope Leo XIII (page 44)中谈到天主教徒用圣经人物和教会人士的名字给孩子取名的习惯时说:
人们普遍认为,也坚定地认为,在天国中蒙福之人的灵魂和在地上于苦难中挣扎的弟兄们,能有直接且真实但无形的交流。所以将这些亲爱且尊贵之人的名字赐给接受洗礼的婴儿,会让他们受到天上灵界的特别守护。这样,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他们会以基督徒的生活,来尊崇他们所拥有的圣徒之名。
在第83页,他将斯坦尼斯拉斯·科斯特卡(Stanislas Kostka)称为“波兰天主教尊为天堂守护神的圣童”,读到这句话的读者,或许都能根据自己对天主教会的了解,来提供更多类似的证据。因此,罗马天主教会,在本质上,原本就是一个唯灵论的教会,并且她也这样标榜自己的。
现在让我们转向基督教新教。
毫无疑问,《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的发行量与国内任何宗教杂志一样大,甚至可能比其他任何报纸的发行量都大。它是不分教派的,虽然它的主编是卫理公会信徒,但主日学的教师和各教派的学者们,都阅读这份报纸。在其供稿人中,有欧洲和美国的主要神学家和教育家。那么,在1885年8月20日的一篇社论中,我们读到题为“我们的死者为我们做了什么?”(What Our Dead Do for Us)的文章。内容如下:
“世界上许多极好的作品都是通过死者的个人影响完成的。在我们估算他们带给我们效率的力量时,我们应该将大部分的功劳归功于他们,我们所悼念的那些全然离开我们的亲人,是他们的力量环绕着我们,并在我们里面。当死亡夺走我们所依靠的人时,……我们所面对的诱惑是,觉得他为我们所做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从今往后,当我们在这里生活的时候,我们必须在没有他的存在和帮助的情况下继续生活。然而,事实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灵性真理是,我们的死者仍在不断、且从多方面地帮助我们,就像他们仍在肉身时所做的那样;他们为我们做了很多事,除非他们死了,不然他们还做不到这些。
一些父母的圣洁面孔,对所有注视着他们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祝福,但如果这些父母没有被召唤经常透过云层向上看,与他们在天堂的孩子们进行爱的交流,就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散发着从天国反射出来的光。有男子汉,也有女强人,他们在年轻的生命斗争中,变得越发严肃、认真和投入,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感受到死去之父母的守望……因此,死者仍活在世上,是为了那些哀悼他们、并会永远记住他们的人,且与他们一起生活。
我们活着的朋友为我们做了很多,但也许我们死去的朋友为我们做的更多。
在我们陷入痛失亲人的苦痛中时,也许可以安慰自己,那就是,我们不会失去亲人记忆中的激励和灵感,也不会失去他们作为榜样和属灵团契的神圣影响,哪怕是暂时的。”
即便是那些最热忱的“唯灵论”者,也无法说出比这更明显的“唯灵论”教义。《主日学时报》(Sunday School Times)设有“公开信”版块,记者可以在其中就任何主题自由地提问或发表意见。它通常包含对论文中出现的陈述进行尖锐批评,但从没有人对上述感想进行批评。与之相反,我们在这个版块,看到了相当多的留言,在褒扬了这篇文章。
1885年9月2日的《加利福尼亚基督教倡导者》(California Christian Advocate)刊物中,登载了一篇来自正在俄勒冈州访问的编辑的信。在讲述他所做的事情时,他说:
“我们参观了墓地,享受了与死者的短暂交流。”
芝加哥的《前进》报(Advance),是西部的公理会期刊,也是全国主要的教会报纸之一。在1885年7月9日的这一期上,编辑说:
“上帝的子民从不单独工作。他的孩子没有一个是无人帮助的。一个大到没人能数的过来的团体,被派去为那些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服务。他们做了什么,或者他们如何提供帮助,我们可能不知道,但他们确实藉着帮助并干预,来保护、指导我们。我们确信这点。”
在提到希伯来书1:14节,天使都是服役的灵,被差遣为那些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服务之后,编辑继续说:
“但我们已故的朋友是否在参与这项事工的人当中呢?那些曾经活在肉身,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的人,是这一庞大团体中的一员吗?在我们看来,从圣经中作出公正的推论,将对这个问题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并不是说这是一个被授权的教义,但这样的推论,是一个公正的推论。无论是来自自然还是启示,没人有权断言当好人死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事务,就不再有任何兴趣。[不妨看看约伯记14:19-21节]他们永远不会回到地球的假设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确实,没有人能确定他们是否曾经离开过繁忙的场景。他们可能只是超出了我们少数感官的范围。那个声称‘未被发现的国家,没有旅行者从那里回来’莎士比亚的话,但它不是圣经的教训。”
以上摘自公理会期刊的“唯灵论”教导。如果它不是彻头彻尾的“唯灵论”,那就没有什么是“唯灵论”了。但我们还有更多证据。
《纽约观察家》(New York Observer)是一份铁定的长老会期刊,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1886年7月22日,期刊中出现了以下唯灵论的诗句:
“想到那些蒙福的灵魂是多么的令人振奋,
展开光明的翅膀向这个世界鞠躬,
他们离开天国的甜蜜欢乐,
向我们的内心传递爱的信息。
当朝圣者从悲痛中休息时,他们来了,
为地上哀悼者的黑沙发镀金。
他们对哭泣者微笑,并光明地显现,
透过他泪水的迷雾,出现希望的彩虹。
哦,他们飞到哪里,就会祝福到哪里,
照亮大地或照亮天空。
当我们脱离生命和关怀时,上天赐予我们,
一小片光明,和他们一样的使命。”
再没有比这更直接地教导“唯灵论”教义的文字了!没有人不把相信人“生而不朽”的基督徒视为正统!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基督教世界,离唯灵论还有多远?
本文由【#领受这道网站】首发,转载须告知。
本文链接:http://muyisheng.com/index.php/post/387.html
发表评论